《全境封鎖》大家玩了不少時間了,結出了心得體會了沒?今天為大家?guī)怼度撤怄i》暗區(qū)生存心得及優(yōu)缺點解析,看看這位玩家對于全境封鎖的個人看法呢,還帶有暗區(qū)生存心得,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個人對本游戲的整體感覺:全境本身很好玩但被育碧做的不耐玩。
一、先談談好玩的原因。
全境封鎖是帶有RPG要素的Fps。
RPG想做的好,對世界觀的塑造是重中之重。
TPS要讓玩家突的盡興,射擊手感無疑要放在首位,恰好這2點都是育碧所精通的。
在此基礎上,育碧弱化or直接剔除其不擅長之處,主要體現(xiàn)于下面幾點。
基本取消了近身體術,除了R3的槍托輪一下,特工沒有蹩腳的近身體術戰(zhàn)斗(題外話,希望神海4也能如此,近身戰(zhàn)斗實在是太爛了,既然做不好,不如刪除)。
直接剔除載具,個人玩的上款育碧游戲是梟雄,里面的馬車載具手感實在是太糟糕,且不少任務還需要強制用馬車,玩起來真想摔手柄。本作直接剔除載具,全程就靠特工的11路跑遍紐約。
由于育碧一流的世界觀塑造能力,使玩家放佛真的置身于災后紐約,在加上本作出色的射擊手感,讓全境游戲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有趣的,包括支線任務和收集要素(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echo收集,我相信覺得這個很贊的不止我一個特工)。
二、為何覺得本作不耐玩
1、敵兵種類過少
本作敵兵屈指可數(shù):棒球少年、手槍小弟、機槍哥、狙妹、噴子爺,F(xiàn)FF團。
甚至區(qū)別boss、精英怪和雜兵也只是看其護甲的多少罷了。不用和其他rpg相比,同樣是突突突的無主之地,敵兵豐富程度不知道比全境高到哪去了。雖然育碧可以用這是為了塑造更真實的災后紐約來當一個理由,但按照故事來看,凈化者控制了大部分室內的化工廠和能源設備,兵種除了FFF團外,能否用用別的生化武器,比如丟丟硫酸瓶之類的新敵人;再比如萊克斯邦控制了大部分警察局,并且得到了部分國民衛(wèi)隊的裝備庫,能否用更暴力的武器?比如rpg神教教徒之類來當精英怪。
總之,明明敵人種類可以設計的遠比現(xiàn)在豐富,不會讓玩家從白區(qū)1級直到滿級,甚至到暗區(qū)全是這些換膚不換裝備的敵人。
2、游戲獎勵機制的不合理之處導致刷刷刷的樂趣降低
本身刷刷刷游戲的樂趣之處在于玩家在刷的過程中除了偶爾的驚喜外(爆好裝備),大部分時間玩家是通過反復刷怪來獲得應得的獎勵(任務材料,貨幣等),同時游戲可以延長生命周期。
但偏偏育碧為了延長游戲的生命周期做出了不合理的獎勵機制,導致玩家得不到應得的獎勵,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游戲貨幣不能共通,導致一般貨幣和暗區(qū)幣沒什么卵用,真正有用的是鳳凰幣。這也是為什么有不少玩家會卡bug刷裝備來分解和鳳凰幣的根本原因。
3、暗區(qū)理念很好,但育碧并沒有站在玩家的角度考慮
個人推測育碧之所以在全境加入暗區(qū),是考慮到現(xiàn)在很火的一類游戲,而且該類游戲也貼近全境自身的世界觀,生存類游戲。
但育碧沒有站在玩家角度考慮的是,其他生存類游戲PVP的雙方基本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全境由于自身的rpg屬性,人物和裝備的屬性是pk勝負的關鍵因素,雖然紅名死亡的懲罰會增加,但由于裝備的差距,新手玩家根本沒法和高裝備玩家相抗衡,這樣終將導致最后暗區(qū)只剩一幫老玩家自HIGH。
其實育碧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畢竟游戲(尤其是網游)是需要新鮮血液的。
進游戲前詢問玩家是否開啟pvp選項,開了的放在一個服務器,喜歡pve的一個服務器。
暗區(qū)生存心得
最后分享一點獨狼在暗區(qū)升到30的小心得,建議獨狼玩家好好體驗游戲的劇情,真心挺贊的,等白區(qū)主線做完,相應的3個支部開完在考慮去暗區(qū)。
技能建議帶急救針改裝2(過量治愈),注意有fff團的話,考慮到網絡延遲,建議在有一格血的情況下提前使用。
在帶一個粘彈改裝1(加爆炸傷害和出血),這個是考慮到輸出不太夠的情況下,可以有效的削減回收時搗亂的雜兵血量,提高回收成功率。
大招帶復活,一般就在暗區(qū)1和2轉圈升級,尤其是地下鐵那一圈有boss,有可能會出好裝備,人生第一橙就是這掉的,祝各位游戲愉快,完。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 |||
游戲攻略 | |||
pve新人快速上手指南 | 持盾沖鋒流配裝推薦 | 暗區(qū)套裝推薦 | 上東區(qū)套裝圖鑒一覽 |
火體流技能及天賦推薦 | 全武器涂裝獲得攻略 | 進攻型小球電工配裝攻略 | 傷害計算公式實測 |
熱門下載 | |||
技能模擬器 | 破解補丁 | 多功能修改器 | 防崩潰CE腳本 |
服務器檢測工具 | ExtropyTD輔助工具 | Xenos注入器 | 游戲下載 |
瀏覽量:02017-07-13
瀏覽量:02017-07-13
瀏覽量:02017-05-25
瀏覽量:02017-03-03
瀏覽量:02017-01-23
瀏覽量:02017-01-17